如何寫好一首詩,看是簡單的問題,其實最難回答。中國是一個詩詞大國,但從古至今,能寫好詩的人很少做如何寫詩的說教,而專事詩話和詞話的大家,似乎又難見好詩傳世。這個現象顯而易見,至少說明寫好一首詩,是很難用理論去指導的……
我到是愿意結合自己的寫作體會,談談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給學習寫詩的初學者,一點幫助。
寫詩,意境為第一,這是我的堅持。為何要有這個堅持呢,這就要知道詩歌的形式美是不斷變化的,代代都有不同;而詩歌的內在美~我稱之為意境的東西,卻始終固執(zhí)地貼合著人類的基本情感,并被人們的主流審美標準所決定。所以意境是詩歌的靈魂,不管詩歌的表現形態(tài)如何變遷,其內在需要具備的品質都是相對恒定的。明白了這一點,那么寫詩是否押韻,是否采用格律體,就不應該成為第一考慮因素,也最好不要拘泥于此,止步不前。
每一首詩要有明確的意象,不能有意象矛盾的情況發(fā)生。比如寫竹,一旦寫出“自虛其心真君子,生死有節(jié)大丈夫”這樣莊重的詩句,就不能又寫“腹內空空枉自高,一生難得一次花”這樣調侃的語句。
意象的選取要為人們所常見,比如山水,比如花木,比如日月,比如季節(jié),比如愛恨,比如情仇,比如虛實等……盡管可以由實到虛,但必須要有人們的常識所能理解的存在形態(tài),不能自己臆造不為人們認識和理解的意象強迫讀者接受。目前被廣為詬病的一些詩詞,作者寫就作品后送達讀者,讀者卻一頭霧水,不知作者表達的什么意思,其內在的原因正在于詩歌的意象不明甚至欠缺。
意境要超越文字的局限,要表達內心的情感,而不是一味的把本來深刻的思想膚淺化,口水化。比如我們寫作一首懷念去世母親的詩歌,有的作者用了很多的筆墨去寫母親為她做過的奉獻,這當然也是很感人的,但如果僅僅停留在這里,詩歌就是膚淺的,原因在于他在表現自己失去母親的內心的悲痛方面,表現得無能為力……這不好,寫詩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攻關,就是要煉意,直到表達出自己的悲痛,感染到讀者,方為成功……我在母親去世后,也寫過一首懷念母親的詩歌,在作了必備的鋪墊以后,我在詩歌里發(fā)出悲痛的天問:
沒有媽媽
怎么才能夠
回到家里
沒有媽媽
怎么才能做
幸福的人
詩歌有此二問,作者內心的悲痛,以及對母親至高的評價,已經無需多言。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戀人之間,情在而身分的情況非常多見,怎么表達那種偶然相遇,四目相對的內心波瀾呢?我在我的《相遇》一首短詩里面是這樣形容的:
我躲避著你的目光
用心去接受你的凝望
你依然給我的微笑
風干著你眼睫的淚珠
我們的甜蜜
是河水對卵石
清澈而細致的滋潤
物語人間
你在身邊
讓我心里
是裝著花兒滿滿幽香的
空空的提籃
在詩里,我用裝著花兒滿滿幽香的空空的提籃,這樣一個經過高度提煉的意象,去表達著一個故人在心卻不能牽手的意境,很有陸游偶遇唐婉的內心情結在,是很美的。讀者很容易被詩里的美和濃烈的凄婉氣息所打動。
除了意境,詩歌應該有比較像樣的外在形態(tài)。目前很多詩詞大家,在作品里分行隨便,段落不清,讀者要找到朗讀的音節(jié)和頓挫都比較困難。這不好,這是我比較有看法的一件事。在我看來,新詩內在的韻律感是應該具備的,詩歌應該給朗讀者提供一個明確的朗讀格式。
一旦具備初步的技巧,我們一定要堅持一個方向,就是要用最簡單和最樸素的語言,去表達最復雜最動人的感情。這樣寫出來的詩,就有很強的字外的東西,讓讀者反復去感受詩里的大千世界。千萬不要搞反了,一旦用最華麗和最生僻的詞匯去表達很空洞的思維,這樣的詩,無論它怎么偽裝,都逃脫不了被人們無視的命運……
總結一下以上的經驗,一首好詩大約是要具備:1、意象明確,單純,統一,2、意境深邃,新穎,經過高度提煉,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3、詩歌語言規(guī)范簡明,生動有趣,具備詩歌的內在韻律感,可朗讀且朗讀有美感,4、作為初學者的一個兜底條款,我還有一個建議,詩歌寫好后,應該有完整統一的內在邏輯,哪怕只是短詩,都可以給讀者提供一個完整的邏輯結構。作者可以用能否翻譯成散文來進行檢驗,如果作者自己都不能順利翻譯出作品的詩意,讀者就會很難明了詩的意義。
以上淺見,純粹是個人寫作實踐中的心得,不作為理論,不具備普適性,不當之處,望廣大讀者和方家大德海涵
《落葉懂人情》
今年的落葉
最鐘情兩個人
―
一個是環(huán)衛(wèi)工人
為落葉回家的路
打通了
最后一公里
―
一個是根言木語詩人
大聲贊揚了它們
飄離高枝的品行
一改他人對秋的愁與痛
―
落葉吟哦我的詩句
傳來沙沙的聲音
我收藏落葉的大度
用秋作書箋文字更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