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有哪些習俗可以證明客家人曾經(jīng)生活在北方?

              來源:www.twpcom.com???時間:2023-01-28 12:10???點擊:189??編輯:admin???手機版

              有哪些習俗可以證明客家人曾經(jīng)生活在北方?

              ??客家服飾,顧名思義就是客家人的服飾??图曳椀姆N類繁多。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吧馈敝干弦?,褲指下衣??图业湫头棿蠼笊篮痛笠d褲以寬松肥大為美,以遮蓋住女性身體曲線為美,特別是大襠褲俗稱“寬腰便褲”,其寬松得要將褲頭翻折多次才能穿用,這一點,明顯就承繼了漢服唐裝古風??图曳棜v史悠久,據(jù)史料記載,唐末及兩宋時期由于中原戰(zhàn)亂南遷,客家先民把優(yōu)秀的中原文化藝術(shù)、人情風俗帶到了贛閩粵,并與當?shù)赝林L情文化不斷交融,形成了由中原文化藝術(shù)元素為基礎變化發(fā)展而來的文化藝術(shù)形式,客家服飾也毫不例外地在這時期得到了較全面的充分的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以簡潔大方、舒適耐磨的客家服飾,成為中華文化多元化展示藝術(shù)寶庫當中的最重要一員。

              ??

              ??我認為客家的飲食釀豆腐,可以證明客家人曾經(jīng)生活在北方,傳說源于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图胰顺远垢鞣N煮法都有,所謂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還有當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二次葬,它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葬俗,原始社會曾經(jīng)普遍存在過的一種葬俗,其顯著特征是將死者的尸骨進行兩次和兩次以上的埋葬,多數(shù)是易地安葬。從已有的考古證據(jù)來看,關(guān)中地區(qū)的西安半坡文化遺址,中原地區(qū)鄭洛仰韶文化遺址和百越地區(qū)均有二次葬習俗,這種古老的葬俗從遠古開始并一直延續(xù)至今,在我國南方的客家地區(qū)、壯族地區(qū),日本琉球,越南北方等地農(nóng)村還較為常見。江西昌都部分地區(qū)也有二次葬習俗,可見二次葬并非客家獨有。

              ??

              ??客家民居建筑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和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變化,有圓寨、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土樓。其中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華夏民族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圍龍屋與華北中原地區(qū)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云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xiāng)土風情的五大傳統(tǒng)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據(jù)歷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筑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图蚁让裨抵性瓭h人,因戰(zhàn)亂、災荒等原因輾轉(zhuǎn)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qū)落籍繁衍??图蚁让衲线w定居嶺南后,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shù),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tǒng)風格。

              ??

              ??不用什么習俗,客家人的顯性基因里就能證明曾經(jīng)生活在黃河流域??图胰说男∧_趾甲是兩瓣組成的,這與黃河流域的原住民的一樣!這就是基因遺傳的證據(jù)。

              ??

              關(guān)于過年節(jié)日的作文

              春節(jié)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jié)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shù)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nèi)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朱仙鎮(zhèn)木板年畫《聚寶盆灶》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過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

              我國的春節(jié)一般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開序幕的,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舉行過祭灶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漫畫《祭灶上天》民間稱之為“迎春日”。

              祭灶

              據(jù)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爺?shù)淖焐?,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曰為:上天言好事。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此說法流傳的比較廣泛。

              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里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

              送灶時,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shù)难例X粘住,使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

              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按一般地方的風俗,接送灶王爺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參加,古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輪到祭拜祖宗,民間稱“掛影”。天津市民俗專家林希介紹說,小年這天要把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墻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吃灶糖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guān)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寒冷,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2]?

              臘月二十四

              掃塵

              漫畫《掃舍去塵》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灶祭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jié)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慣。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據(jù)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 本“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肚寮武洝肪硎涊d:“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蛴性诙?、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塵埃’”。 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nèi)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可見,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wèi)生,預防疾病的傳統(tǒng)美德。 [3]?

              漫畫《推磨做豆腐》

              臘月二十五

              臘月二十六

              割年肉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yǎng)的豬;割肉,是指沒養(yǎng)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

              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nóng)耕社會經(jīng)濟不發(fā)達,人們往往在年節(jié)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5]?

              漫畫《宰雞趕大集》

              臘月二十七

              宰雞趕大集

              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采購。與平日以購缺賣余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jié)物品,例如:鞭炮、春聯(lián)、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洗浴

              傳統(tǒng)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6]?

              漫畫《貼桃符》

              臘月二十八

              貼花花

              年謠云:“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lián)、窗花和各種神碼。

              其中貼春聯(lián)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shù)》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后世春聯(lián)之濫觴,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lián)”。后來,隨著造紙術(shù)的問世,才出現(xiàn)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lián)的習俗。[7]?

              漫畫《上供請祖》

              臘月二十九

              祭祖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jié)是大節(jié),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shù)地區(qū)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jù)漢代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边@說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jīng)是春節(jié)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8]?

              臘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俺Α敝械摹俺弊质恰叭ィ灰祝唤惶妗钡囊馑?,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nóng)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qū)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后,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guān)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zhí)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jié)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后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lián)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春聯(lián)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lián)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發(fā)展為春聯(lián)。春聯(lián)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guān)。據(jù)清人陳尚古的《簪云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lián),以示慶賀。原來春聯(lián)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lián)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lián)用白紙,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nèi)。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春聯(lián)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fā)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fā)展。隨著木板印刷術(shù)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炔噬戤?、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jié)貼春聯(lián),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jié)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fā)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于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9]?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xiàn)出長輩對晚輩的關(guān)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guān)系的民俗活動。

              正月初一

              開門炮仗

              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jié)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jù)彼此的社會關(guān)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梢远毫舫燥?、玩耍。

              二是禮節(jié)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y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fā)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jié)。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xiàn)在,有些機關(guān)、團體、企業(yè)、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F(xiàn)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于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后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后代由占歲發(fā)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顒?。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朱仙鎮(zhèn)木板年畫。

              貼畫雞

              古時春節(jié)在門窗上畫雞來驅(qū)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jié)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征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jù)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后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后世剪紙藝術(shù)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俄n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10]??

              正月初二

              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mào)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fā)大財。[11]?

              正月初三

              羊日

              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里,羊會養(yǎng)得很好,養(yǎng)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jié)時的松柏枝及節(jié)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谷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jié)。宋代宮廷節(jié)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jié),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12]?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nèi)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mào)易。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庇终f:“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鄙虾Ef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fā)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fā)財?shù)南M?,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路頭神畫像大發(fā)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于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并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并進。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nèi)穢土掃到袋內(nèi),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

              開市

              舊俗春節(jié)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guān)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圣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13]?

              正月初七

              人日

              亦稱“人勝節(jié)”、“人慶節(jié)”、“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蝸初創(chuàng)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jié)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fā)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后,更重視這個節(jié)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吃七寶羹

              人日節(jié),人們用七種新鮮的節(jié)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稱為“七寶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并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yī)治百病。各地物產(chǎn)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臺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于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如此種種。

              撈魚生

              南方一些地區(qū),人們有在人日節(jié)“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里,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撈啊!發(fā)??!發(fā)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攤煎餅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出游、登高

              人日節(jié)也是仕女出游與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日子。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14]?

              正月初八

              谷日

              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

              順星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后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碼前陳放著用香油浸捻的黃、白二色燈花紙捻成的燈花,放入直徑寸許的燈盞碗,或用49盞,或用108盞,點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黃昏后,以北斗為目標祭祀。祭祀后,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15]?

              正月初九

              天日

              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16]?

              正月初十

              石頭生日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nèi)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jié)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賀老鼠嫁女

              舊時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qū)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面餅置墻根,名曰“賀老鼠嫁女”。湖南寧遠則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啟箱柜,怕驚動老鼠。前一天晚上,兒童將糖果、花生等放置陰暗處,并將鍋蓋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為老鼠崔妝,第二天早晨,將鼠穴閉塞,認為從此以后屬可以永遠絕跡。還有的地區(qū)于老鼠娶婦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17]?

              正月十五

              元宵節(jié)

              元宵節(jié)是我國主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jié),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jié)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jié)。元宵節(jié)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jù)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jīng)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jié)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jié)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執(zhí)佑《惹蟮梅鴟ü槔矗樸《饒韌庸糠暾率澹讜萍把齜鶘嶗遣畏鸕募樟汲?。汉庙d畚撕胙鋟鴟ǎ鋁鈁率逡乖詮瀉退略骸叭嫉票矸稹薄R虼蘇率逡谷嫉頻南八姿孀歐鸞濤幕跋斕睦┐蠹暗瀾濤幕募尤脛鸞ピ謚泄┱箍礎6謁漬嬲畝κ且蛭υ諦碌氖奔淶閔希嗣淺浞擲謎庖惶厥獾氖奔浣錐衛(wèi)幢澩鎰約旱納鈐竿

              燈會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fā)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后,已發(fā)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jié)。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guī)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fā)展,燈節(jié)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蓽?、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18]?

              爆竹聲聲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這是古人.現(xiàn)代人常用的語句,常言說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隨著新年鐘聲的敲響,虎年到了,金牛離去 辭舊迎新。

              記得一到過年最高興的就是為大家拜年,當然拜年的其主要目的呢 就是要紅包了。 新年好 過年好。

              除夕之夜,放鞭炮 吃餃子 和家人圍坐在一起看著春晚,吃著糖果 瓜子。

              除夕 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重大的節(jié)日之一,每逢農(nóng)歷最后一天的晚上每家每戶往往通宵不眠,這就叫守歲,而這天晚上則叫除夕。

              古有蘇軾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這不正是描寫了除夕之夜的熱鬧場景了嗎。

              其實,每個與我一般大的孩子最喜歡的還是春節(jié)了,在這一天不但到處串門拜年,更重要的是可以得到長輩的祝福與壓歲錢。可惜的是,父母總是對我說 這壓歲錢我替你收著,等你長大了再給你。

              過年好,過年好。 每一聲問候雖很短暫 但是卻包含了很多祝福。

              來~~~來~~~來:吃湯圓咯,賣湯圓 賣湯圓 今年的湯圓是園又圓,你一個 我一個 我一個還是我一個。

              各地風俗不同,我比較喜歡叫湯圓叫做元宵,白白的 圓圓的 等到下鍋之后四處尋找黑芝麻餡的元宵,一邊吃一邊喝著湯。美味也。

              元宵節(jié),古人對于農(nóng)歷的元月稱之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古人稱之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此叫法一直流傳至今。

              不過元宵節(jié)最有意思的不是吃元宵 而是看花燈 對對聯(lián),古代的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shù)不勝數(shù),如今讀來仍然是其味無窮啊。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元宵 就這樣過去了,虎年已經(jīng)開始。

              再次祝大家新年快樂。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升天.要吃糖瓜祭灶(就是大家說的小年).好讓灶王爺上天說些好的事.圖來年吉利些.

              元宵節(jié)的來歷

              元宵節(jié)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元宵節(jié)又名“燈節(jié)”或“燈夕”。北魏時期,道教篤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天官大帝)”、“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三位神靈,他們的生日,分別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jié)”。也有人認為,它是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元夕或燈節(jié),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jié)日,也是春節(jié)最后的一天,自此以后一切恢復常態(tài),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

              相傳早于漢文帝期間,已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及至漢武帝創(chuàng)建了“太初歷”,進一步肯定元宵節(jié)的重要性。元宵節(jié)的節(jié)期,隨著歷代的發(fā)展而不斷延長,相傳唐代的元宵只持續(xù)三日,到了宋朝則延長至五天,及后到了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即由初八開始活動,直至年十七才結(jié)束。

              中國傳統(tǒng)婦女,三步不出閨門,平時在白天亦難出門,更何況是夜晚,難得元宵節(jié)當晚可以破禁,自然會盡享歡娛,等待異性來結(jié)識,所以不少中國古代的愛情故事,都以元宵佳節(jié)為題材。

              元宵節(jié)是個熱鬧的節(jié)慶,活動很多舉其重要者如下:

              (一)上元祈福

              民間將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并予人格化。因此稱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為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責是賜福,所以,民間在清晨備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賜福。

              (二)元宵祭祖

              上元節(jié)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過當時稱做“浮圓子”,到明朝才改稱“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時為年頭佳兆,吃湯圓以象征家福。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然后闔家團聚,吃元宵,已是團圓幸福。

              (三)迎花燈

              元宵節(jié)又稱燈節(jié),所以花燈是元宵節(jié)的中心活動。民間稱花燈為「鼓子燈」,因為過去小朋友所提的燈型似鼓鑼。元宵花燈種類很多,如寺廟的彩燈、店鋪的走馬燈及兒童的鼓仔燈等。式樣種類很多,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是形象燈如關(guān)刀燈、兔燈、水果燈、半燈等;另一是活動燈,是根據(jù)民間故事編制,現(xiàn)在多為電動花燈,如狀元游街、八仙賀壽、桃園結(jié)義等表現(xiàn)忠孝節(jié)義的民族傳統(tǒng)。

              (四)猜燈謎

              以往燈謎都在寺廟里舉行,因為寺廟乃民眾閑暇時聚集的場所,而且有花燈競賽與展示,所以從前都在花燈下榜上一個謎面,到元宵夜由廟里相關(guān)人員主持猜燈謎,場面熱鬧而溫馨,因為可以得個獎品回家,算是小過年的吉祥兆頭?,F(xiàn)代猜燈謎的型態(tài)有揭諸在報章、雜志上的,有電視轉(zhuǎn)播某個寺廟的燈謎大會,也有在某些節(jié)目中穿插的燈謎,型態(tài)多樣化,可滿足民眾不同的需要。這也反應現(xiàn)代社會中過傳統(tǒng)節(jié)慶的多元型態(tài)。

              (五)舞龍舞獅

              全國各地在元宵節(jié)都有龍燈,龍是一種吉祥的神話動物,也是民族的圖騰。臺灣早期的龍燈,長約七、八丈,在竹鼓上貼紗,作為龍形的燈龍,在龍頭和龍身里,點上十幾枝蠟燭,然后綁在木棒上,由十幾個人抬著走,由龍頭追逐龍珠而起舞,姿態(tài)優(yōu)美,稱為“弄龍”。十五夜各地的獅陣也一起出動,稱為「弄獅」,并表現(xiàn)功夫,其目的在驅(qū)邪祈安,并有賀年賀節(jié)的喜慶意義。

              舞龍舞獅時鑼鼓喧天,鞭炮聲不絕,更為元宵節(jié)帶來熱鬧的氣氛。

              春節(jié)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jié)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jié)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lián)專著《檻聯(lián)叢話》對楹聯(lián)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qū)?、橫披、春條、斗方等?!伴T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弊?/p>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shù),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春節(jié)貼“?!弊郑俏覈耖g由來已久的風俗?!案!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弊志杓氉龀筛鞣N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shù)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diào)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贰ⅰ段骞蓉S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xiàn)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jié)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fā)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xiàn)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xiāng)、浙江溫州等地區(qū)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xiāng),生產(chǎn)的爆竹花色多,品質(zhì)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fā)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春節(ji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F(xiàn)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jié)食俗

              在古代的農(nóng)業(yè)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fā)財?shù)囊馑肌?/p>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nèi)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nèi)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tǒng)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后以調(diào)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jié)的習俗----話習俗

              祭灶 掃塵 貼春聯(lián)、門神 年畫

              倒貼“?!弊?除夕夜 年夜飯(團年飯) 祭祖

              守歲 迎春 紅包(壓歲錢) 新年贈橘

              新年放爆竹 拜年 接財神 回娘家

              初六送窮

              潮汕人民在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后,便開始忙碌準備過新年。家家戶戶對屋里屋外進行大掃除、重新布置、裝修;蒸制紅踩桃、鼠曲踩等各式品;購買年貨、新衣;理發(fā)、美容。到了大年三十日早大宰“三鳥”,購買祭祀物品。吃過午飯后,全家大小都要休浴,穿新衣,祭祖先,貼春聯(lián),掛燈籠,貼照壁符。是晚設爐于廳,全家人圍著爐子吃團圓飯。一家人不論平時分散在多遠的地方,都必須趕回家來團聚?!皣鸂t”后,長輩要給小輩們發(fā)“壓歲錢”,能掙錢的小輩也要給長輩送紅包,稱為“壓腰兜”。這一天不能吵鬧,不能打壞盤、碗等器物,若打壞了說諸如“擊開嘴,大富貴”等吉利的話來彌補過失,象征著全家一年自始至終圓圓滿滿。家中的水缸要裝滿水、米缸要裝滿米,以

              象征“年年有余”。是夜燈火通宵,家家戶戶合家守歲,等待新年的來臨。

              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歲之首,稱“春節(jié)”,古稱“元旦”,俗稱“過年”。是日一大早,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穿新裝,燃放鞭炮,拜天地祖宗、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時要用素食作供,因為據(jù)說此日彌勒佛坐位,故用齋餐。此種習俗流傳很久,清順治《潮州府志》云:“元日,祭用齋?!鼻迩 镀諏幙h志》曰:元日,把祖先用素,韌二把祖先用葷?!苯又胰胗H親熱熱、和和氣氣吃早飯,下輩向長輩祝福,長輩給下輩寄以期望。吃過早飯后,父母就攜帶兒女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凡到親戚朋友家拜年,都要拿潮州柑去。因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與吉同音,用諧音會意法,就成了“大吉”。大桔表示吉祥。帶多少大桔沒多大關(guān)系,但一定要偶數(shù),不能奇數(shù)。而主人家的茶幾也總要放著一盤紅綠相間的大桔、擯榔(今用橄欖代),另加糖果,迎賓敬客。關(guān)于潮汕用擯榔的風俗,府志、縣志都有詳細記載,清乾隆《潮州府志》云:“不設檳榔,便稱簡慢?!币驍P榔和賓郎同音,含有賓客的意思,所以“擯榔大桔”諧音便成為“賓臨大吉”,是互相致意,互換吉祥的一種禮節(jié)。客人進門時,相互說些“新年如意”,“恭喜發(fā)財”之類的吉利話。主人要請客人吃橄欖、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還有敬以“擂茶、米程”之俗),并互換大吉,還要互送小孩“利市”(紅包)。接著主人備酒設宴款待客人,俗謂之賀正。清嘉慶《澄??h志入“各設酒看相邀飲。諺云‘正月酒,家家有’”。

              春節(jié)是圣日,因此在潮汕有許多禁忌,如不要掃地、不要洗衣服,怕錢銀失去;不要在用膳時使用長短筷,否則過渡時就會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飯湯,否則出門會遇上天下雨;不許說壞話、罵人、打架,如果甲家孩子打或罵乙家孩子,甲家家長要拿一對大桔上門道歉,祝愿人家逢兇化吉。

              春節(jié)是中華名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全國各地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再異地工作和學習的人們每到這個時候,都會放下所有的事情,拖家?guī)Э谇Ю锾鎏龅刳s回老家過年,向老人磕頭,給親人拜年。即使回不了家,也會打個電話,發(fā)個短信,傳達祝福和問候。這不,今年春節(jié)我們?nèi)?3口人都從各個地方趕回外婆家過年。人多是熱鬧了,可麻煩、笑話也出了不少,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三件趣事。 趣事一 過年了,親戚們歡聚一堂,睡覺自然成了問題。晚上十點,我和哥哥、弟弟三人,就分在了一張單人床上睡。弟弟靠在最里邊睡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全國各地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在異地工作和學習的人們每到這個時候,都會放下所有事情,拖家?guī)Э谇Ю锾鎏龅刳s回老家過年,向老人磕頭,給親人拜年。即使回不了家,也會打個電話,發(fā)個短信,傳達祝福和問候。這不,今年春節(jié)我們?nèi)沂谌藦母鱾€地方都趕回到外婆家過年。人多是熱鬧了,可麻煩、笑話也出了不少,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三件春節(jié)趣事。 趣事一 過年了,親戚們歡聚一堂,睡覺自然成了問題。晚上十點,我和哥哥、弟弟三人,就分在了一張單人床上睡。弟弟靠在墻最里邊睡。哥哥在外邊睡,我正好被擠在正中間。開始睡的時候,我們仨都還規(guī)規(guī)矩矩的,各自睡在自己的“地盤”,我 沒覺得什么不自在。第二天早晨六點鐘的時候我被熱醒了,想用手擦擦汗,不料任憑我怎么使勁,我的兩只手都拔不出來!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一夜下來,弟弟哥哥都往中間擠,我的兩只手被壓在身子下,由于過于擁擠,我起不來身,也就拔不出手,就像一只烏龜被翻了身,想翻回去都不行。別提多難受了!我努力把身子向上挺,想讓手出來,但試了好多次都未成功。想想我的狼狽樣吧! 趣事二 過春節(jié)了,自然少不了放炮。我們在公園里用炮炸過瓶子、炸過水面、炸過石頭,也玩過“沖天炮”等很多花樣。我又發(fā)明了一玩法:把五六支炮聚在一起,成圓圈狀,點著一根炮,他的焰火就會點著下一支炮……我把炮點著,輟輟甑納舯閬炱鵠戳耍茫信詼嫉闋帕耍 班浴薄班浴薄班浴奔鋼誚恿畔歟∑恍⊙劍∮幸淮危恢誆恢醯難乖諏肆硪恢詰納砩希謊溝吶誑贍懿環(huán)班浴鋇靡簧涯侵謖ㄉ狹聳鰨橋詒閽謔魃險嘶?!隅娦一次;衷柹溅缔I業(yè)吶員擼乙暈誆換嵯歟幌氳膠鋈弧班浴鋇囊簧耍鹽業(yè)目闋誘嘶ā 趣事三 今年春節(jié)正逢外公八十大壽,所以那天晚上我們擺了一個大盛宴,雞鴨魚肉統(tǒng)統(tǒng)上桌,一個桌子坐不下,只好讓我們小孩子獨自在一桌吃飯,我們學著大人的樣紛紛向外公敬酒,同時說一些祝福的話,特別是弟弟敬酒時說的一句祝爺爺“福如東海,快樂成長”樂得大家竟合不攏嘴!接著,我們又學著大人的樣假模假樣的互相舉杯,一 飲而盡。全家臉上都笑開了花。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97无码免费人妻高清,无码电影 在线播放,国产一级二级三级视频,午夜视频网址在线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五十路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