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茶是我國特產(chǎn),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不同的觀察方法卻賦予黃茶概念以不同的含義。歷史的黃茶是依茶樹品種原有特征,茶樹生長的芽葉自然顯露黃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為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
在歷史上未產(chǎn)生系統(tǒng)的茶葉分類理論之前,眾多消費者大都憑直觀感覺辨別黃茶。這種識別黃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葉品質(zhì)相差極大的幾個茶類,涉及到很多種品質(zhì)各異的茶葉。而今日所言之黃茶,是以鮮葉為原料,經(jīng)殺青、揉捻、悶黃、干燥等生產(chǎn)工藝制成的產(chǎn)品。
“ 若教陸羽持公論, 應(yīng)是人間第一茶?!?/p>
按采摘標準分類,可將現(xiàn)今市面上的黃茶分為:
黃芽茶:原料細嫩,采摘單芽或一芽一葉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
黃小茶:采摘細嫩芽葉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陽的“北港毛尖”,湖南寧鄉(xiāng)的“溈山毛尖”和浙江溫州、平陽一帶的“平陽黃湯”。
黃大茶:采摘一芽二、三葉甚至一芽四、五葉為原料制作而成,主要包括安徽霍山的“霍山黃大茶”和廣東韶關(guān)、肇慶、湛江等地的“廣東大葉青”。
“ 琴里知聞唯淥水, 茶中故舊是蒙山。 ”
黃茶的加工工序為: 鮮葉 → 殺青 → 揉捻 → 悶黃 → 干燥
其中悶黃為黃茶的重要工藝,是形成黃湯黃葉的關(guān)鍵,也是它跟綠茶的根本區(qū)別。綠茶是不發(fā)酵茶,而黃茶為發(fā)酵茶類,便是因為悶黃促使了多酚類物質(zhì)和葉綠素的黃變氧化。 主要做法是將殺青和揉捻后的茶葉用紙包好,或堆積后以濕布蓋之,時間以幾十分鐘或幾個小時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熱作用下進行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形成黃色。含水量越多,葉溫越高,在濕熱的條件下黃變的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 蜀土茶稱圣, 蒙山味獨珍?!?/p>
黃茶作為單獨一種茶類,也有著其他茶類無法企及的功效。
保護脾胃 :保護脾胃,提高食欲,幫助消化。悶黃過程會產(chǎn)生大量的消化酶,對脾胃有益,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懶動肥胖,都可飲而化之。
減脂瘦身: 黃茶能穿入脂肪細胞,使脂肪細胞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恢復代謝功能,將脂肪化除。
防治食道癌 :黃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維生素等豐富營養(yǎng)物質(zhì),對防治食道癌有明顯功效。此外,黃茶鮮葉中天然物質(zhì)保留有85%以上,而這些物質(zhì)對防癌、抗癌、殺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
不過黃茶性涼,建議神經(jīng)衰弱者不喝,胃潰瘍者不喝,三期不喝,心臟病不喝,醉酒不喝。
“ 玉杵和云舂素月, 金刀帶雨剪黃芽?!?/p>
因與綠茶工藝相近,常被消費者弄混,故作比較如下:
性質(zhì):黃茶為輕發(fā)酵茶,相較綠茶茶性溫和;綠茶為不發(fā)酵茶,茶性寒涼。
加工:黃茶為鮮葉、殺青、揉捻、悶黃、干燥;綠茶沒有悶黃。
特征:黃茶為黃湯黃葉;綠茶為清湯綠葉。
產(chǎn)地:黃茶起源地為四川蒙頂山,黃茶之鄉(xiāng)為湖南岳陽;綠茶生產(chǎn)范圍廣泛。
功效:黃茶益于脾胃,有助消化,緩解食欲不振;綠茶抗輻射、抗氧化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