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代紫砂壺大師
章明燕是紫砂壺大師。
制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chǎn)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zhèn)又名宜興紫砂壺。據(jù)說紫砂壺的創(chuàng)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shù)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jié)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
2. 明代紫砂壺大師時大彬
1、供春:紫砂壺鼻祖,彼新奇兮萬變,師造化兮元功。信陶壺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這是清代學者對陶壺鼻祖供春的贊句。供春,明代正德年間宜興人,開創(chuàng)了紫砂壺行業(yè)先河,排名第一。
2、時大彬:一代宗匠,時大彬是宜興紫砂藝術(shù)的一代宗匠,宋尚書時彥裔孫,時朋之子,生平活動期在明代萬歷朝至清代康熙朝之間。大彬壺藝在明代就享有盛譽,多見于文人記述。時大彬一生約八十余歲,所制作品當數(shù)以千計,流傳其廣。有詩為證︰「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
3、陳鳴遠:石霞山人,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紫砂壺誕生以來,出現(xiàn)了很多名家,他們的作品劉芳百世,讓人看了崇敬情油然而生。而在這其中,清代紫砂名藝人陳鳴遠是很著名的,他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達數(shù)十種,無不精美倫,他還開創(chuàng)了壺體鐫刻詩銘風,暫列紫砂壺名家排名第三位。
4、顧景舟 :紫砂七老之一,江蘇宜興上袁村(今紫砂村)人。生前為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1988年第二屆),是紫砂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天資聰慧,悟性極高,國學功底深厚,且涉獵廣泛。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在上海為古董商仿制歷史名作。也是中國十大紫砂壺大師之一。雖然“這是一段不光彩的歷史”(顧自省),但也藉此開拓了視野,并結(jié)交了滬上藝術(shù)界的名流。建國后,為紫砂業(yè)的發(fā)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八十年代就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作品古樸而典雅、工精現(xiàn)秀巧、灑脫不失嚴謹、流暢可見規(guī)矩。
5、蔣蓉:紫砂七老之一,生前為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中國陶瓷藝術(shù)大師。是中國十大紫砂壺大師之一。從事紫砂事業(yè)七十余年,創(chuàng)作了上百件作品,有光貨、花貨、擺件,設(shè)色花貨尤為世人稱道,作品取材于自然界的動植物,瓜果蟲鳥,形神兼?zhèn)?,惟妙惟肖,色彩逼真,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
6、裴石民:紫砂七老之一,裴石民(1892—1976),原名裴云慶,又名裴德銘。宜興蜀山人。著名紫砂藝 人。早年習藝,藝成后擅制仿古紫砂器,頗負盛名。善制水丞、杯盤、爐鼎等器,造型典雅別致,具有青銅器敦厚穩(wěn)重之特點,尤以仿真果品最佳。有“陳鳴遠第二”之美譽。
7、任淦庭:紫砂七老之一,任淦庭(1888.8-1969.12)又名干庭,字缶碩 ,號漱石、石溪、聾人、大聾、左民、左腕道人。江蘇宜興人,陶刻大家。任淦庭祖上家境殷實,后其父早去,家道中落,任淦庭在家中排行第三,十五歲時便跟隨陶刻名家路蘭舫學藝。后在吳德勝陶器公司雕刻作畫謀生,新中國成立后,任老擔任紫砂廠輔導,悉心帶徒,如今的陶刻大師基本都是任老門生。
8、王寅春:紫砂七老之一,王寅春(1897~1977),祖籍江蘇鎮(zhèn)江。技藝風格獨樹一幟,光素器規(guī)矩挺括,敦厚樸實;筋紋器雍容大方,秀美可掬,很難有人企及。制作茶壺以既多又快又好而著稱。
9、吳云根:紫砂七老之一,吳云根(1892-1969年),又名吳芝萊。1892年生于宜興和橋,14歲拜汪升義(汪生義)為師。著名的“紫砂七大名藝人”之一。為當今紫砂藝術(shù)界培養(yǎng)出了如高海庚、汪寅仙、呂堯臣以及葛明仙、何挺初、范洪泉等極有影響的紫砂藝術(shù)大師和名家。
10、朱可心 :紫砂七老之一,朱可心(1904-1986年)出生與宜興蜀山鎮(zhèn)。原名朱凱長,藝名“可心”,寓意“虛心者,可師也”,“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之意。畢業(yè)于中央美術(shù)學院,生前為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江蘇分會會員,紫砂壺制作大師、著名陶瓷藝人、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shù)師。
3. 明代紫砂壺大師李茂林
李茂林是明晚期紫砂大家,他制作的紫砂壺如果是真品且品相好,價格不會低,幾十萬元到幾百萬元應(yīng)該 是個比較合理的價格。
4. 明代紫砂壺大師徐友泉
是后人仿的,不是明代徐友泉真品。
5. 明代紫砂壺大師時鵬款紫砂壺
紫砂壺始于北宋,1976年,宜興羊角山紫砂古窯出土,被認為宜興紫砂源自宋代的依據(jù)。宜興羊角山古窯址調(diào)查文稿曾指“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并引用北宋梅堯臣《宛陵集》指“……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蘇東坡“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為其依據(jù)。1982年中國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陶瓷史》曾斷定,“紫砂器”創(chuàng)始于宋代,至明代中期開始盛行。
宜興紫砂陶是集陶瓷工藝和器皿造型、雕塑、繪畫、書法、文學、金石藝術(shù)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shù),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大致經(jīng)歷了以下幾個發(fā)展階段:
1、自宋代延至明正德(約十世紀至十六世紀),為紫砂陶初創(chuàng)時期
1976年,宜興羊角山古窯遺址出土了大量紫砂陶殘器。經(jīng)南京大學歷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鑒定,這座紫砂古窯址的年代為北宋。1966年南京出土的吳經(jīng)墓(明嘉靖12年墓葬)紫砂提梁壺一件,其紫砂造型,制作技法與羊角山宋窯殘器的拼復件對比,完全一脈相承。宋代詩人歐陽修、梅堯臣等的詩作中,也都有關(guān)于紫砂茶具的詩句,明正德年間,見諸文獻的記載的杰出陶工有金沙寺僧和供春。
2、明嘉靖至萬歷年間,是宜興紫砂的成熟時期
先有董翰,趙梁,元暢,時鵬"四大家",繼有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其中以時大彬最負盛名。其制壺技法一改早期的制法,完全改用槌片、圍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鑲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藝上的一個飛躍。
3、明末至清代,為紫砂工藝的繁榮時期
明末至清雍乾年(十七世紀晚期至十八世紀初期),紫砂工藝向裝飾紋樣,花樣圖案造型發(fā)展。明末項圣思所作"桃杯"(現(xiàn)存南京博物院),制作技巧精細,形象完善,結(jié)構(gòu)纖密,可謂砂器瑰寶。這一階段最突出的代表為康熙晚期的陳鳴遠,作品以技巧和創(chuàng)意見稱。十九世紀早期紫砂風格有很大轉(zhuǎn)變,關(guān)鍵人物是仕子學者陳鴻壽(號曼生),他對紫砂陶藝的貢獻,是第一次把篆刻作為一種裝飾手段施于壺上。清道光,咸豐年間,杰出的紫砂名手邵大亨,作品選泥精練,造型深邃,技藝高超,開一代纖巧糜繁之風,贏得盛譽。
4、近代和現(xiàn)代,宜興紫砂到達鼎盛時期
從泥料質(zhì)地到工藝流程,從紫砂科研到流派創(chuàng)新都有新的發(fā)展,名手有黃玉麟、裴石民、朱可心、顧景舟、蔣蓉、汪寅仙等。其中顧景舟的紫砂壺作品線條流暢溫順,氣勢渾厚磅礴,勘稱"壺藝泰斗"。歷代紫砂名人,利用宜興得天獨厚的紫砂陶土,用靈巧的雙手和聰明才智,賦之予藝術(shù)和靈感,創(chuàng)作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和藝術(shù)生命的紫砂陶藝珍品。近年來,著名書畫藝術(shù)家劉海粟、李可染、唐云、程十發(fā)、韓美林等也都為紫砂作品自撰銘文,題詩作畫,并自創(chuàng)新款,使紫砂的藝術(shù)境界和文化層次有了新的升華。
6. 明代紫砂壺大師徐友泉紫砂壺拍賣成交記錄
紫砂壺的創(chuàng)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龔春(供春)。 “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 供春壺,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倍潭?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 可惜供春壺已不得見,現(xiàn)在流傳的供春壺多是仿品。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價格也在20萬港幣左右,足見供春壺的藝術(shù)價值多么珍貴。龔春傳時大彬、李仲芬。二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稱為萬歷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有空來店里瞧瞧,隨便聊聊紫砂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