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茶葉的藥用(茶葉的藥用,食用,飲用簡史)

              來源:www.twpcom.com???時間:2022-12-07 20:00???點擊:168??編輯:admin???手機版

              1. 茶葉的藥用,食用,飲用簡史

              中國茶始于神農,興于唐宋。據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聯合部落尊長伐紂,尊長就曾進貢茶葉。西晉(公元265-316年)已有貢茶的記載,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也記有貢茶。到了唐朝,開始有名茶的記載。各朝代有關名茶的著作如下:(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國史補》、陸羽著《茶經》(公元775-780年)以及詩人李白、盧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詩歌中,均有名茶記載。(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貨志》、歐陽修著《歸田錄》、葉夢得著《辟暑錄語》、宋徽宗著《大觀茶記》、蔡襄著《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唐庚《斗茶記》、熊藩《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北苑別錄》,均有名茶記載。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馬臨《文獻通考》對名茶和茶的產地作了記載。西湖龍井始于元代,虞集的《游龍井》詩中有記載。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有關茶葉的專著很多,達五、六十種,記載的名茶也多。其中以顧元慶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譜》和屠隆于萬歷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箋》,以及許次紓于萬歷二十五年撰寫的《茶疏》這三部書中記載較多。

              (五)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8元。有《廣群芳譜茶譜》、陸廷燦所撰《續(xù)茶經》,彭昌運的君山茶詩。

              據查證,清朝以后,傳統名茶沒有間斷,一直延續(xù)到現在。其中有綠茶類:西湖龍井、廬山云霧、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陽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長溪珍眉等;黃茶類:君山銀針;黑茶類:云南普洱茶、蒼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類:白毫銀針、白牡丹;青茶類: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閩北水仙、鳳凰水仙;紅茶類:祁門紅茶。茶葉隨著時代的興衰而時興時敗,特別是戰(zhàn)爭年代,民不聊生,茶園荒芫,名茶得不到發(fā)展,反而有的停產失傳。新中國成立后,百業(yè)俱興,特別是近年來,傳統的歷史名茶得以恢復,新創(chuàng)制的名茶如雨后春筍,這些品質優(yōu)異、風味獨特的名茶,不斷滿足了消費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同時也推動了名茶加工技術的提高和發(fā)展。

              2. 茶的飲用方式的演變經歷了藥用到食用到什么的演變

              茶葉是發(fā)源于中國的一種古老飲品,也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在國內外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在茶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中國茶葉也走過了起伏跌宕的歲月。沿著歷史的脈絡,依據人類在不同時期對茶葉的認識和利用特征為節(jié)點,茶葉大致經歷了食用、藥用、飲用和品茗的四次升級轉變。

              3. 茶葉最早的藥用記錄

              1、神農時代:5000年以前,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著喝。2、西周、東周:3000以前,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3、秦代:2300年以前,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4、漢代:(西漢)2000年以前,開始商業(yè)化,成都成為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

              1、神農時代:5000年以前,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著喝,把茶葉拿來當藥用。

              2、西周、東周:3000以前,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

              4、漢代:(西漢)2000年以前,開始商業(yè)化,成都成為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東漢)1500年左右,開始制作茶餅,以便運輸。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經濟、文化的影響;陸羽《茶經》的倡導;僧道生活和茶為教事吸收的影響,氣候條件也有得于茶業(yè)的發(fā)展。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藝的改進;水質的講究;斗茶獲得。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

              8、明代:據今600多年,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為主,制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

              10、1846-1886年是中國茶葉的興盛時期(茶園面積不斷的擴大,茶葉產量迅速增遞,有力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fā)展)。

              11、1886-1947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衰落時期(政治、經濟方面、國際茶葉市場競爭失?。?/p>

              12、1950-1988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發(fā)展時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視,大力恢復舊茶園,建立新茶園,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葉經濟走向穩(wěn)定發(fā)展之路。使得茶葉生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茶葉,俗稱茶,一般包括茶樹的葉子和芽。別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茶葉制成的茶飲料,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4. 茶葉食用歷史

              喝茶需要注意的幾個事項你都知道嗎?

              1.不適宜喝濃茶

              有些人泡茶就是為了提神,所以泡茶的時候放入很多茶葉,濃茶中含有很多茶堿和咖啡因,刺激性太強會出現頭痛,失眠,對腸胃功能也不好。

              2.不易喝隔夜茶

              隔夜茶不要覺得扔掉可惜,隔夜茶容易滋生很多細菌,而且茶葉中含鉛,時間過久,含鉛量增加對人體有害。

              3.不要空腹喝茶

              有很多人喜歡早上一起來泡一杯茶,或者是吃飯前先喝點茶,空腹喝茶會沖淡胃液,對消化非常不利,而且還會營養(yǎng)蛋白質的吸收。

              4.茶與藥不能同時吃

              茶葉水解藥,本質上是茶中的咖啡因與某些藥物例如鎮(zhèn)靜,安眠的藥物相互抵制,所以最好是吃藥兩個小時之后不要喝茶。

              5.生理期不能喝茶

              女生來例假的時候失血過多,會出現缺鐵現象,而茶水中鞣酸會影響鐵元素的吸收。

              6.不適宜溫度太高

              溫度過高對于泡茶的容器有要求,而且過高的溫度會破壞茶葉中的維生素,另外過燙的茶水容易燙傷刺激口腔。

              7.孕婦不適宜喝茶

              懷孕是個特殊時期,飲食方面要特別注意,茶葉中含有咖啡因對胎兒發(fā)育不好,而且影響鐵元素的吸收,造成貧血。

              8.酒后不宜喝茶

              我們可能見過喝醉之后喝點茶水具有醒酒作用,其實這樣的醒酒方式可能會加重腎臟負擔,因為茶葉的茶堿使乙醛從腎臟中直接排出。

              9.胃潰瘍者不宜飲茶

              我們都知道茶葉對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如果是胃潰瘍比較嚴重的患者禁忌飲茶的。以免加重病情。

              以上小貼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5. 茶藥用食用飲用歷史

              古人傳說始于黃帝時代?!渡褶r本草經》中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這是一則關于茶的傳說,可信性有多大,尚不可知。

                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茶最早是一種藥用植物,它的藥用功能是解毒。因此,當時茶并未進入人們日常生活飲料系統。 根據文獻記載。茶的種植和使用,始于秦漢時期.《漢書·地理志》有“茶陵”。

                茶陵,在今湖南省,漢代屬長沙郡,以位于茶山之陰而得名。西漢王褒《童約賦》有“烹茶盡具”和“武都買茶”的記載,武都,在四川綿竹縣北,是當時的茶葉產區(qū)。當時的飲茶方式十分粗放,一般是將茶葉采摘回來,稍事加工后煮汁自飲,或用來招待客人。

                  到了唐代,出現了一位名叫陸羽(鴻漸)的茶圣。他總結了歷代制茶和飲茶的經驗,寫了《茶經》(三卷)一書,并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制茶方法。陸羽的《茶經》對茶的起源、種類、特征、制法、烹蒸、茶具、水的品第、飲茶風俗、名茶產地等作了全面論述。

                特別對餅茶的制作技術和加工,總結提出采、蒸、搗、拍、焙、穿、封七道工序。 關于茶的煎用,陸羽認為要得茶中“三味”,達到“極精”地步,先得克服“九難”,即采造、鑒別、器具、用火、用水、烤制、碾末、煎煮、飲用九項選擇。

                且規(guī)定了具體要求。當時陸羽還曾被招進宮,為皇帝煎茶,得到贊賞,于是茶道大興。到了宋代,中國的飲茶習俗達到了窮極精巧的地步。 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有關于茶飲的專著。如宋徽宗(趙佶順《大觀茶經》、蔡襄的《茶錄》、黃儒的《品茶要錄》、趙汝麗的《北苑別錄》、宋子安的《試茶錄》等。

                這時民間還出現了茶戶、茶市、茶坊等交易、制作場所.當時茶的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宋代飲茶習俗中,最有特色的是斗茶。 斗茶,不僅是飲茶方式,也是一種精神文化享受。蔡襄的《茶錄》一書,就是專門講斗茶藝術的著作。

                其中提到斗茶時茶的加工、斗茶工具、斗茶方法等.北宋中期,斗茶習俗風靡全國,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無不以斗茶為樂事。這樣,就把飲茶的美學價值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明清時期,茶葉的加工制作和飲用習俗有了很大改進。

                  此時,炒青制茶法得到普遍推廣,于是“沖飲法”代替了以往的“煎飲法”,這就是 今天所使用的飲茶方法。 茶飲進人飲食文化體系,雖有著十分久遠的歷史,但各民族、各地區(qū)的飲茶習俗,并沒有統一的模式.從美學角度講。

                色、香、味是茶飲習俗中共同追求的目標.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除茶葉本身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飲茶所用的水質要好。 其中,水質以山泉水為上品,用它沖出的茶,湯色明亮,香味具佳;茶具,以江蘇宜興紫砂陶為上品。

                茶具要清淡高雅,古香古色,最好與居住條件。主人的身分地位文化修養(yǎng)相協調;沏茲方法(包括水溫和不可徹得太滿),俗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是說敬酒和敬茶的方式有所區(qū)別。敬酒時要斟滿酒杯,表示相互間的盛情;敬茶時,則不可太滿,要讓客人慢慢品嘗,急緩之間,包含了酒俗與茶俗中的剛、柔之美. 茶俗始自民間,形式多種多樣.漢族茶俗中較有代表性的是,廣東潮州的“工夫茶”和蘇州的“七家茶”.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qū)盛產茶葉,相應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茶習俗。

                  就是在不產茶葉的民族中,也隨著茶葉貿易和生活的需要。嗜茶成俗,而且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獨特的飲茶之道——茶道。

              6. 最早記載茶葉藥用功效的書籍是

              早期的茶葉,它的作用是用來治病的。早期的茶葉,它其實是一種藥材。而這種說法的來源主要跟神農有關。雖然我們在平常的書法當中都認為茶葉的來源是曾經有一回神農在燒水的時候,幾片葉子不小心飄到了燒開的水中。但是當神農拿出這些水進行飲用的時候發(fā)現具有獨特的芳香,但是這種說法只是民間上所流傳的說法,在《神農百草經》這本書當中曾經記載神農在嘗百草的時候有一回中毒倒下,而這個時候恰逢一片葉子飄落到了神農的嘴里這個時候才使神農得救。所以說,人們推測在最開始的時候,茶葉的用途并不是用來飲用的,而是用來下藥的。

              這一點并不是空穴來風,在現代醫(yī)學研究當中認為茶葉當中有很多種物質,對于身體上的某些疾病都是有一定的療效的。在《本草綱目》這本書中就有記載過茶葉的藥用價值,這本書中曾寫到寒性的茶葉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對于我們的身體來講,可以涼血,瀉火。在中醫(yī)上人們認為味甘多補,味苦多瀉,而茶葉的味道多以甘苦為主。所以說中醫(yī)上認為茶葉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對于消食,利水,祛痰都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而茶葉也能夠通過內服的方式進行使用,而內服的方式主要是將茶葉做成茶膳。茶膳的做法就是將平時所使用的茶葉與我們所要吃的食物結合起來,做成我們能夠隨著其他食物能夠一同吃到腹中的食品。比如說,人們有的會拿茶葉煮粥,也有都會拿茶葉做成茶角,茶面以及餅干,點心這些平時日常生活當中所食用的小食品。

              同時茶葉當中也有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這些物質能夠起到抗氧化的作用,同時也能夠預防癌癥,而且還能夠起到消除體內脂肪的作用,因此對于預防心血管疾病,茶葉是有一定好處的。

              7. 茶的食用歷史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fā)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fā)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fā)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fā)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qū),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qū)。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于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云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后斷言,云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于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其實到底在哪里現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說并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界的一些說法: 飲茶的發(fā)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fā)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yè)、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边@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度A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fā)現陪葬清冊中有" 一笥"和“ 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 "即"槚"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飲茶發(fā)源的地點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fā)源地的研究上來。關于茶樹的發(fā)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fā)源地?!边@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么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云南說:認為云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fā)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 .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yè)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 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fā)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fā)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fā)明飲茶的方式 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后來有人償食之發(fā)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薄渡褶r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guī)律。 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边@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fā)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fā)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并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經》中陸羽列舉了我國古代識茶的人物,如神農、周公旦和晏嬰等,表明了我國是最早發(fā)現,利用茶葉的國家,他引《神農食經》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他引《爾雅》說:“槚,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說:“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庇纱丝梢?,我國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學者認為陸羽引用著作,都成書于漢代,況且中華民族發(fā)源于黃河中下游,我國西北古代氣候雖較溫潤,但歷來不產茶,那么神農氏怎能“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彼麄冋J為我國的茶事較遲,以致外國人趁機制遣中國茶葉來自印度的說法,后來事實證明印度古代無茶。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fā)祥地,而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在《史記·吳起傳》與《說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說明神農氏的部族發(fā)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qū),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huán)境里,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為華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禪讓王位于大禹,氏族社會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fā)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戰(zhàn)敗防風氏,逐漸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的記載。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彼越袢照憬B興留有大禹遺跡。夏禹原讓位于“百蟲將軍”伯益,但為兒子夏啟奪權,啟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發(fā)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峰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為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跡。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為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 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jié));《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fā)生我國中原。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qū)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yè)已相當發(fā)達。人們不難設想從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所以說我國祖先發(fā)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8. 茶最初的利用方式是藥用和食用

              中國人的祖先飲茶經歷了四個過程:生吃藥用、熟吃當菜、烹煮飲用、沖泡品飲。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來生煮羹飲,就象人們今天煮菜場一樣,那時的人們只把茶作為羹湯來飲用,或以茶作菜來食用。

              1、藥用:發(fā)現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時期,我國第一部藥物專著《神農本草》中就有“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辈枳鏊幱?,生嚼內服,清熱,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從生嚼到煮食,茶葉可以和糧食一起煮“茶粥”,或者灼煮,撈起,加調料。今云南基諾族仍有“涼拌茶菜”。

              3、飲用:飲用源于食用,從食用到飲用,是出于對茶之本味的追求?,F代仍然有喝調飲茶的風俗,牧區(qū)將茶摻入牛奶共飲,少數民族地區(qū)有擂茶和打油茶。

              飲茶方式的轉變

              1、唐代煮茶法

              煮茶前,先把茶葉碾碎,燒開水后將調料放入,再將茶粉撒入鍋內。飲用時,趁熱將茶渣和茶湯一起一起喝下去,謂之“吃茶”。

              唐人煮茶一度喜歡往茶湯里添加調味料,如鹽、蔥、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時陸羽極力反對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時候最多加一點鹽調味。此后唐人飲茶開始提倡茶湯的原味,為茶道之興奠定基礎。

              2、宋代點茶法

              宋代的飲茶方式上升到了審美的高度,到達了極致。他們在茶餅上裝飾了很多龍鳳的花紋,十分精致,叫做“龍鳳團茶”。

              先將餅茶碾成細細的粉末,用沸水沖點茶。為了使茶末與水融為一體,用茶筅快速擊打,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飲茶法一再簡化。朱元璋大力推廣散茶導致了茶類的異化,以前只有綠茶,后來慢慢又出現了別的茶類。

              明朝人認為這種飲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茶葉沖泡的方法也延續(xù)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調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時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簡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傳播。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97无码免费人妻高清,无码电影 在线播放,国产一级二级三级视频,午夜视频网址在线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五十路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