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盞如何上釉
1 鐵胎構成,高溫燒成
曾經(jīng)有人因為建窯遺址還沒有發(fā)掘過曜變盞,就說曜變不屬于建窯燒制的產(chǎn)品。其實可以根據(jù)胎骨特征分析,就能進行判定,曜變不太可能出自其他窯口。
后來,通過考古和專家考證,經(jīng)過鑒定得出,日本目前收藏的曜變盞,確實來自建窯。因此,曜變首先是建窯燒制的建盞,然后才是曜變盞,所以,曜變需要滿足建陽當?shù)靥赜械奶ネ恋V泥,1300度的高溫燒成。如果以后再有人拿低溫彩瓷來冒充曜變,那就可以直接拆穿了。
2 一次上釉,一次燒成
建盞之所能夠發(fā)展成為黑釉瓷的排名,絕大多部分主要歸功于鐵系結晶釉,在高溫窯變下可以形成的不同斑紋,兔毫盞和油滴盞都是鐵這樣的杰作,曜變盞也是這樣。
一次上釉,一次燒成建盞最傳統(tǒng)的燒制方法,這樣就最大限度的保證建盞的美感,也是在匠人們敬畏自然的前提下,精準控土控火,而不是隨意改變做法,以追求更美麗的釉。
這是一個原則,確保光生產(chǎn)的技術難度,保持建盞的稀有性。
3 斑內空心,外有光暈
曜變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征——斑內空心狀,這個被稱之為“斑核”,斑核周圍有彩色光暈,它以不同的光線和角度顯示不同的顏色。
斑核類似于油滴中的滴,不過兩者之間最大的區(qū)別是,油滴斑點內帶色,外面有黑。曜變則完全相反,周圍的有色彩,斑點內無彩,看著像一個“空心滴?!?/p>
和油滴斑紋均勻程度分布的特點進行相比,曜變的斑核,則是呈現(xiàn)出傳統(tǒng)聚落以及成群的狀態(tài)。滴外有一個光圈,三五個聚成群,隨機選擇排列,不融合不變形,滴形狀越圓越好。若是斑核周圍的光圈比較耀眼,轉動有彩斑,則為一種上品。曜變盞不同的話,聚落態(tài)勢也有點差別。
光暈:斑核外必然有著彩色光暈,而且是不固定的,會根據(jù)不容角度的關照,發(fā)出不同輝彩。拿現(xiàn)存的三件曜變盞,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斑核都呈現(xiàn)出近乎圓形的卵狀,斑核間存在著光暈區(qū)塊,會隨機分布一些絲狀彩毫。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不是什么盞都能被稱為曜變盞,就算一只現(xiàn)代復原曜變,若是不符合以上條件,自然就不能被歸類為曜變。
2. 建盞上釉與不上釉的哪個好
看個人偏好。
裸燒建盞不施釉,出來的形態(tài)和花色沒有相同的,比較自然。但相對的也沒那么絢麗多彩。
3. 建盞上釉過程
制作方法1
先將樹葉浸泡腐蝕,去掉葉衣,僅剩葉莖和葉脈。在盞坯上施掛一層黑釉后,再將葉片粘上釉藥鋪墊在盞坯內。把盛有葉片的盞坯放入窯內,入窯燒制。兩種顏色不同的釉經(jīng)過高溫燒制后形成清晰的葉脈圖像。
制作方法2
將坯體里外上釉,然后將新鮮葉子輕輕按壓在坯體上,需要將葉子貼服在坯體上 此方法對器型有要求,若是斜度較大,會造成葉子燒成灰燼的時候全部跌落杯中間,無法形成圖案
4. 建盞上釉有毒嗎
1、曜變建盞尊貴的地位。
建盞是黑釉瓷器的代表,在宋代曾經(jīng)是皇室御用茶具,在在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中,也對建盞有描述“盞色貴青黑,玉豪條達者為上”。
建盞被譽為“宋代第一茶器”。
2、曜變建盞的稀有性。
任何一只建盞都獨一無二,同樣的原料,在不同的窯爐和窯位,不同的天氣和季節(jié),都有可能燒制出截然不同的斑紋,這也是建盞變幻莫測的重要原因。
要在一次上釉、一次燒成的前提下燒出曜變,對氣氛等因素要求極高,在宋代成品率是十萬中無一的。這從曜變建盞存世的數(shù)量即可證明。
3、曜變建盞極高的藝術造詣。
使用天然礦釉,一次上釉、一次燒成,這是曜變建盞工藝至關重要的一點。
兔毫、油滴都是鐵系結晶釉的杰作,是一次上釉、一次燒成,曜變當然也不例外。
曜變的斑核并非油滴斑那種均勻分散的狀態(tài),曜變的滴是平的圓形斑核狀,有聚成群落的趨勢,滴外有光圈,有彩曜斑,三五個聚落成群,隨機排列,不融合,不變形,滴形狀越圓越好,滴四周的光圈耀眼,轉動有彩斑的,則為上品。不同的曜變盞,聚落趨勢會有差別。
在黑釉里自然浮現(xiàn)著大大小小的斑點,圍繞著這些斑點四周還有紅、綠、天藍等彩色光暈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閃耀。而且從器皿的整體來看,也會隨著觀察角度的不同而出現(xiàn)大面積的色彩變幻,就仿佛是一只變色龍一樣。
曜變的神奇魅力,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這變幻莫測的輝彩。
它在藝術風格上,不僅兼具點、線、面的多重幾何美感,更在此基礎上升華出神秘多變的輝彩。
4、曜變建盞的燒制難度。
建盞燒制所用的黏土,鐵元素含量比較高。而燒制建盞要在1300℃以上的高溫中形成,在這種條件下,建盞在燒制過程中,非常容易發(fā)生變形、起泡等缺陷。
建盞屬于正燒,外部只施半釉,給高溫下流動的釉留出空間,盡量避免讓其出現(xiàn)底部粘窯的情況。但建盞施釉既不能薄,也不能太厚,前者紋理不顯,后者容易黏窯。而且釉往下流動,口沿處釉會變薄,容易形成干口。即便只施半釉,這些問題依舊不好解決。
而燒制曜變建盞難的最關鍵因素是燒制技術的斷代失傳。曜變的技術在宋代是最繁榮的時候,但是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廢止抹茶,茶具也就也失去了依托,所以這個曜變技術無用武之地,最后就慢慢消失了,失傳了近800年之久。
5. 建盞上釉工藝
坯泥選擇:選取宋代建窯窯址附近的原礦土作為坯泥,因為含鐵量高,燒成后呈現(xiàn)“鐵胎”特質。雖然坯泥的選擇可能對仿制油滴建盞的油滴形成與質量影響不大,但能選用原礦土作坯料,以便最大限度地表達宋代建盞的整體外觀形象與窯口特征,是一件“不亦悅乎”的事。但必須強調的是,洗泥過篩不可過細,以免影響仿制油滴建盞露胎部位的古樸粗獷之美。
釉料配制:選擇宋代建窯所用的原礦釉石作為基本原料,再輔以當?shù)氐募t土和草木灰等,球磨成漿,過濾備用。必須強調的是,即使選用原礦釉石(紅土)作為基本釉料,也要考慮不同礦點、取料深淺其石(土)質化學成分可能有較大差別等因素的影響。
拉坯上釉:仿照宋代建盞器型,手工拉坯修坯,涼干素燒,手持盞底浸釉,盞內上全釉,盞外上半釉,釉水濃度和上釉厚度保持均勻適中狀態(tài)。
6. 建盞上釉嗎
建盞先要做鐵胎,鐵胎制作完成,修好胎,上釉前,刻底款。
7. 建盞上釉視頻
大家都知道建盞的制作過程對胎土含鐵量、含砂量的高低,拉胚的松實薄厚,上釉濃淡厚薄皆有特殊的設計。所以用建盞喝茶,可以長時間保溫蓄熱提高茶湯的堿性,使茶水的口感更佳,更可激發(fā)和提升茶的香氣,使品茗軟滑甘甜順口的效果達到極致。
方法/步驟分步閱讀
新盞類似于紫砂壺,開盞方法:先用清水煮盞30分鐘,除去建盞的灰和土味,然后用茶水煮沸,小火沸騰慢燉,1~2小時即可。
煮沸時會發(fā)現(xiàn)盞的釉面冒出許多小氣泡,這時盞已經(jīng)在與茶湯交融,氣孔放出氣體,吸入茶湯,同時可以去除“鐵味”。
平時,每天喝完最后一盞茶,用開水沖洗,去除附著在釉面上的茶垢,再用專門的茶巾擦拭干凈,或者將建盞自然放置,通風晾干即可。
很多玩建盞的朋友特別喜歡出土老盞,但這些老盞長時間埋藏土里,其中肯定會滲透進去天然的土壤味道。這勢必會影響到茶湯的口感,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老盞都適合飲茶的,那些顏色鮮艷,很明顯是仿造的所謂“老盞”最好不要拿來喝茶。
8. 建盞如何上釉視頻
建盞拿出窯放樹葉,加水就能出漂亮樹葉花紋 這個一個操作完全就是博眼球吸引人流量的,不存在這樣的事實,唯一合理的地方就是倒水讓快速降溫可以讓你拍攝花紋。
有樹葉花紋的盞:木葉盞,歷史上燒造于吉州窯,葉子是放在上好釉的坯里,在燒制過程中樹葉緩慢受熱燃燒后灰燼留在釉層表面,草木灰本身就是一種灰釉的組成部分,它在高溫階段會熔解在釉層表面,形成樹葉的紋路。
抖音上發(fā)這種視頻傳播的人只為博得流量,不會考慮對公眾傳播錯誤信息造成誤解。
9. 建盞上釉原材料
答:真正的建盞都是鐵胎的。絕大多數(shù)建盞都是上了釉的,不上釉的只是很少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