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全部
荼字在漢代時(shí)已經(jīng)被人簡寫為茶字,但是荼作為正體字還是與茶并行存在的,一些正式的碑文文獻(xiàn)之類還會(huì)寫成荼字。后來唐朝的陸羽寫《茶經(jīng)》,采用了茶這個(gè)簡寫字,《茶經(jīng)》的廣泛流傳使得茶字徹底取代了荼字。
最早的茶字是什么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在公元前2世紀(jì),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提到的“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yáng)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約成于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 “選”,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 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此外,還有“詫”、“”、 “茗”、“”等稱謂,均認(rèn)為是茶之異名同義字。唐陸 羽在《茶經(jīng)》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三曰 蔎,四曰茗,五曰”??傊?,在陸羽撰寫《茶經(jīng)》中,對茶的提法不下10余種,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由于茶事的發(fā)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來越多,生有了區(qū)別的必要,于是從一字多義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陸羽在寫《茶經(jīng)》(公元758年左右)時(shí),將“荼”字減少一劃,改寫為“茶”。從此,在古今茶學(xué)書中,茶字的形、音、義也就固定下來了。
望采納